会理石榴

会理石榴自古便美名远扬。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,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。 1966年,安徽宝凤苗木在关河乡将会理石榴中的上品单果重达1公斤以上的菜籽园石榴寄送毛泽东主席。 北京开亚运会要了6000个会理精选石榴。可以说这是会理人民的骄傲。改革开放以来,会理石榴获得了长足发展。 目前,已实现产业化经营、种植面积达10万亩,栽植总株数达800万株,果品年产量3万吨,远销北京、哈尔滨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上海等地,并出口东南亚各国及俄罗斯等国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。 “会理石榴”原产地会理位于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,青藏高原东南边缘,区域内气候属国内中亚热带西部半湿润气候区,日照时数多,蒸发旺盛;雨量集中,干湿季分明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会理石榴果大皮薄、色泽艳丽、粒大籽软、味甜汁多的内在品质。 会理县委、县政府把“会理石榴”作为当地农民增收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支柱产业,致力于可持续发展。2010年,会理石榴种植面积已达24.38万亩,果品产量达24万吨,果农收入达9.1亿元,果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和东南亚、中东及欧美各国。会理石榴产业的发展,带动了运输、劳务、包装、住宿、餐饮、农资、营销等行业的健康发展,实现了产业多元化。会理石榴,栽培历史悠久。 《会理州志》曾作记载:“榴,则名日若榴,日丹若,曰金罂,曰天浆,曰朱实,曰朱英,曰金英;有甜、酸二种,俗称石榴”。 清朝,知州叶树东到会理赴任,刚踏入会理境内,就被红似丹霞的石榴花倾倒,即兴赋诗一首: “一骑关山天际月,全家儿女岭头云,吏胥怕见先生面,万朵榴花照使君。”米易巡检陆蔚赴会理,也留有诗句: “香瘴似罗云似墨,石榴如火柳如烟,看山人入王维画,纵酒诗成李白篇。”会理青皮软籽石榴属国内“名、优、特、新、稀”品种,其果大、皮薄、色鲜、汁多、籽软,营养价值高,籽粒晶莹剔透,果味浓甜似蜂蜜。经农业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化验检测为无公害绿色食品;1990年9月被农牧渔业部征集为“第十一届亚运会”展销果;1991年中国农学会、四川省科协联合考察组专家评价:“会理青皮软籽石榴的果形、色泽、籽粒透明晶亮度均优于陕西临潼、安徽怀远的石榴、为国内首屈一指”。2002年、2004年获中国石榴主产区优质石榴称号;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;2002年获绿色食品认证;2005年获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金奖;2006年参加东盟博览会;2006年获农业部农产品金奖;种植面积13万亩,年产量8万吨,均列全国第一。会理青皮软籽石榴果大皮薄,一般单果重400~500g,特大果重1250g,果皮厚度0.3~0.4cm,色鲜,果皮绿黄色,阳面淡红色,有红彩霞;籽粒马齿状,水红色,晶莹剔透,每粒平均重0.55g,据西南农业大学化验分析:可食部分比例高达55.7%,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5~17%,总糖14.49g/100ml果汁、Vc约5.97mg/100ml果汁,含游离氨基酸11种,水解氨基酸17种;果品耐储藏,自然储藏可达3个月之久,机械冷库储藏可达5个月。截止2013年,会理石榴已实现产业的经营,全县石榴种植面积达24.38万亩,果农收入超过10亿元,果品年产量稳定在25000万斤以上,是名副其实的“中国石榴之乡”。 生产情况(来源于百度词条) 2007年实施保护前,会理石榴年产量为7.8万吨,年产值3.2亿元,出口量0.68万吨,实施保护后,年产量达24.8万吨,年产值9.1亿元,出口量3.2万吨。 2009年,全县石榴种植面积达22.88万亩,产量达20.6万吨。 2012年,会理石榴种植面积28万亩,石榴果品产量30万吨,果农收入10亿元。 2014年,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,石榴果品产量达到35万吨,果农收入14亿元。会理石榴种植规模、产量、产值均稳居中国十大石榴产区之首。 2015年,会理建成石榴产业基地32.02万亩,石榴果品产量44.36万吨,石榴果品产值17.8亿元,拉动物流等相关产业产值8.5亿元,果农人均产值17800元。 2016年,会理石榴产区已经扩大至全县22个乡(镇)的109个村社,种植面积达23200公顷,产量50万吨左右,实现石榴销售收入17亿余元。 2017年,全县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,果品产量60万吨,石榴产业产值45亿元,其中,果农销售收入33亿元,拉动物流等相关产业产值12亿元,面积、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。 2018年,会理石榴种植面积达40万亩,产量将超过70万吨,产值达到56亿元。 2019年,会理石榴种植面积40万亩,产量超过70万吨,产值达到50亿元。 2020年,会理石榴种植面积40万亩,产量预计72万吨。